当一只薄荷色Labubu以108万落槌时,聚光灯下的塑胶玩偶折射出魔幻现实:这个曾被视作「大孩子玩具」的潮玩,何时成了拍卖行的座上宾?而五年前席卷潮流圈的Bear Brick熊,从单价8000炒到12万再到如今闲鱼价300元甩卖的轨迹,早已在墙上写下警示——潮玩市场的狂欢,从来藏着「艺术滤镜」与「资本泡沫」的双重镜像。
一、从BearBrick熊到Labubu:被包装的「潮流艺术品」
2020年的潮流展上,BearBrick熊的金属关节款曾创造「中签即暴富」的神话。当时某明星晒出满墙收藏,让这只印着撕裂伤口的玩偶成了财富符号:炒家们带着计算器蹲守发售,二手平台上「99新未拆封」的标签比艺术价值更受追捧。而品牌趁热推出的「艺术家联名款」,不过是在量产躯体上喷了层限量编号的油漆。

如今Labubu的高价逻辑如出一辙:设计师联名、美术馆背书、限量发售的组合拳下,塑胶材质被赋予「潮流艺术雕塑」的定义。但拆解商业逻辑会发现:108万的成交价里,70%是品牌溢价,20%是拍卖行的流通溢价,真正落在「艺术创作」本身的价值,或许不足10%。就像Bear Brick熊的设计师曾在采访中坦言:「我们卖的是社交货币,不是艺术品。」
加拿大pc走势预测咪牌二、泡沫破裂时,谁在为「潮流信仰」买单?
Bear Brick熊的崩盘堪称教科书级案例:2021年某头部炒家资金链断裂, thousands of只库存熊涌入市场,价格雪崩式下跌。深圳某潮玩店老板回忆:「当初囤了30只『血熊』的玩家,最后按斤称卖给收废品的,连包装盒成本都没捞回来。」更讽刺的是,那些被炒到天价的「限定款」,后来被爆出模具与普通款通用,所谓「艺术独特性」不过是营销话术。
这种故事正在Labubu身上重演。某资深藏家透露:当前高价拍品中,60%买家是品牌合作方与资本机构,真正为热爱买单的藏家不足两成。当市场失去接盘侠,那些贴着「艺术品」标签的玩偶,终究会露出塑胶本质——就像Bear Brick熊的残值,如今只够充当二手平台的「盲盒赠品」。
三、消费的本质:别让潮流符号绑架价值判断
潮玩的魅力本应在于「情绪共鸣」:KAWS的XX眼解构了成人世界的迷茫,BearBrick熊的撕裂感戳中了千禧代的焦虑,Labubu的破碎美学呼应着Z世代的解构精神。但当「收藏」异化为「炒货」,当展柜里的玩偶成了财务报表上的数字,我们正在失去对「真正价值」的感知力。
理性消费的前提,是分清「商品属性」与「符号属性」:
- 若为热爱收藏,不妨关注设计师独立创作的限量原作,而非流水线量产的「联名款」;
- 若为投资目的,需明白潮玩市场缺乏艺术品的鉴定体系与流通渠道,溢价泡沫远大于保值空间;
- 最核心的是问自己:这只玩偶打动我的,是设计本身的美学表达,还是它能带来的社交优越感?
五年前抱着BearBrick熊做财富梦的玩家,如今大多在闲鱼低价清货;而真正留在收藏圈的人,手里握着的始终是那些「拆开包装就摆在书桌上,看十年仍心动」的作品。潮流易变,但价值永恒——当108万的Labubu#高价购买Labubu是智商税吗# 在聚光灯下闪烁时,或许更该记住Bear Brick熊留下的教训:在消费主义的浪潮里,能守住本心的,从来不是追逐符号的人,而是懂得分辨“潮流泡沫”与“真实热爱”的清醒者。#泡泡玛特全球破圈增长是否可持续##Labubu为何成为全球顶流# #LABUBU为何身价暴涨# #LABUBU的价格暴涨你怎么看# #你会花高价买一只Labubu吗#